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E路向绥·丹青绘农”先锋队
我们来到了这座绥滨当地的博物馆。当你踏入馆里,昏黄的灯光,瞬间与外面的阳光明媚形成鲜明对比,仿佛也将时间划分为过去与现在。
全民国防教育是博物馆的一大主题,它是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的基础性工程,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全民国防意识的有效途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绥滨县是边境县,肩负国家国防安全重大政治责任,要开展高水平国防教育,提升全民国防意识、增进团结稳定。
(一)抗联故事
绥滨与俄国仅一江之隔,是重要的边境要地。早在清宣统二年(1910年)设置高屯分防巡检署。民国2年(1913年)设置高家屯警察事务所。民国6年(1917年)设置军队驻防。民国11年(1922年)建立地方武装组织。1932年6月日本侵略军占领绥滨后,在绥滨设置日伪军警国防部队,组织地方反动武装以镇压人民反抗斗争。然而,绥滨人民不甘忍受日寇的法西斯统治,纷纷拿起武器,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抗日人民自卫军,同日寇开展斗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1937年6月,抗联六军五师在绥滨成立。这支队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绥滨、萝北、富锦、同江一带同日伪军进行过数十次战斗。在反抗日本侵略斗争中立下了卓著功绩。1945年,“九·三”日本侵略者投降后,日伪残余组织土匪武装,企图捣毁刚刚建立的人民政权。绥滨人民武装部队配合主力部队消灭了境内的土匪。在解放战争中绥滨人民参军参战,支援前线,为创建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抗日县长陈大凡,在黑龙江省绥滨县忠仁镇中兴村敬立着陈大凡的巨幅雕像。这里是陈大凡战斗过的地方。对陈大凡一生及所做的贡献,在1993年2月22日《人民日报》发布的“陈大凡同志逝世”一则消息中,做了全面概括和高度评价。陈大凡同志生于辽宁省北镇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参加抗日斗争,组织并领导了绥滨县和黑龙江省抗日人民自卫武装,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顽强的斗争。

首任书记王永昌,在黑龙江省绥滨县绥东镇大成村和连生乡望江村,分别敬立着“中共绥滨县第一个党支部旧址”纪念碑和“原中共绥滨县委旧址”纪念碑,这两处都是王永昌曾经从事革命工作的地方。王永昌,原名刘来智,曾用名王德,1901年生于山东寿光。入过私塾,习过武术,文武兼备,机智勇敢。他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来到黑龙江省汤原县,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王永昌建立了绥滨县第一个党支部,是绥滨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又是组建抗联第六军第五师的主要推动者,为开创绥滨县党的事业,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做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联黑马白福厚,1913年,白福厚出生在辽宁省辽阳县,6岁进入私塾,10岁跟随父母来到黑龙江绥滨六区安乐屯,就是现在的绥滨县福兴满族乡福兴村。“九·一八”事变后的1932年6月,日寇的魔爪伸向了绥滨。面对日寇的进犯,绥滨人民同整个东北一样,纷纷组织起来,拿起武器,坚决抵抗。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西南的猴石山上,敬立着一座东北抗日联军战绩纪念碑,碑上刻有许多抗联先烈的名字,其中就有白福厚。隶属于东北抗联第六军第一师和第三路军第三支队的抗联英烈白福厚,先是在下江一带坚持游击战争,后又转战龙北。

在九年的战斗生涯中,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伟大的抗联精神。他不畏牺牲,以身殉国,如同一颗耀眼的流星,划过黑夜,迎来朝霞,给健在的抗联战友和后人们,也给家乡绥滨人民,留下了无尽的崇敬和怀念。
(二)抗洪故事
绥滨县紧邻松黑两江,多年来的多次遭遇洪水猛涨,大堤险象环生、渗漏严重,堤坝外地下水位不断上升,内涝加剧,尤其是一九九八年八月份,松花江流域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二十九日绥滨江段水位涨至六十二点七二米,超过有记录以来最高水位零点二四米。九十三公里长堤浸泡多日,险象环生,全县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市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在人民解放军及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县委、县政府率领全县人民奋起抗洪抢险,奋战五十多天,抗击了洪水,保住了大堤。谱写了一曲万众一心战洪魔保家园的赞歌。这一伟大的抗洪精神将永载绥滨史册。绥滨县松花江堤防全长148公里,其中县辖93公里,上起303航标,下至高台子与二九〇农场黑龙江堤相接。93公里松花江堤防划分三个自然段:东方段——西起大桦树,东与二九〇农场高台子大堤相接,全长16公里;绥滨段——西起永兴强排站,东至大桦树,全长58.7公里;向阳段西起303航标,北与普阳农场大堤相接,东至永兴强排站,全长21.44公里。
鉴于1998年特大洪水的汛情,经水利部松辽委批准,绥滨县总投资16591.67万元,建筑规模堤防全长90公里,总工程量土方917.18万立方米,石方2.85万立方米,混凝土2.94万立方米。自1999年以来,先后对东方改线、东方旧堤加固、白兰泡堤段、城区堤段、城西农田堤、农田堤绥滨段、农田堤向阳段等七处堤防进行了修筑,防御标准分别按20年一遇和50年一遇施工。截至2003年底,全县建成20年一遇和50年一遇标准防洪堤145公里(县建93公里),堤防保护土地面积414万亩,村屯、连队250个,人口17万人。

墙上挂着中国从1978年到现在所发生的关键性的大事,在绥滨这个边陲小城里,依然能够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带领的成果,我们驻足观看,默默把它们记在了心里,它如同明灯一样,为我们驱散迷雾,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同时也让我们更加明白了“永远跟党走,建设新绥滨”这句口号的含金量。


城市记忆也是博物馆的一小块组成部分。正当我们刚从颇为严肃的国防教育走到这里,首先看到的是极具生活气息的场景复原。土黄色的墙面质朴厚重,“家和万事兴” 的年画色彩鲜艳,胖娃娃、红鲤鱼的图案,满是传统民俗里对幸福的祈愿。炕上铺着草席,老旧木桌摆着彩纹物件,一旁花被和小柜,静静还原往昔日常。拉近了距离,增添了亲切感。

然后映入眼帘的是关于这里馆藏文物的介绍。据了解,这里现有的馆藏文物数量达到了 1370 件,在这些文物当中,珍贵文物有 75 件,其中包含 3 件二级文物和 72 件三级文物。这些数字清晰地展现出了该部分馆藏的规模与珍贵程度,也让我们对接下来将要看到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管理人介绍:这些文物深刻反映了本地区的历史沿革。它按照时间的顺序,贯穿了绥滨从新石器晚期一直到当代的完整历史脉络。通过讲解,我们能够清晰地了解到绥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同时,它也着重彰显了绥滨所具有的独特历史民族文化,让我们得以知晓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存在过的民族及其文化特色。
更为重要的是,一路观看下来,我们仿佛也感受到了绥滨在波澜壮阔的黑龙江古代边疆历史画卷中所占有的地位与所发挥的作用,我们也更能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到绥滨在边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意义。
目前,博物馆尚处于建设阶段,部分展区仍在完善,宣传力度也略显不足,甚至许多当地人也不知晓这个地方,实在令人惋惜。博物馆——这个承载着城市岁月的苦难辉煌的地方,这个最能深刻认识这座城市的地方,理应被更多人看见、铭记。

- 作者:BarryZed
- 链接:
- 声明:本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